1 資料與方法
1.1 一般資料:本組12例患者,男7例,女5例。最大年齡76歲,最小年齡45歲。左側4例,右側8例。按Ficat分期Ⅰ期3例,Ⅱ期5例,Ⅲ期4例,12例患者均經(jīng)X線、CT檢查明確診斷。臨床表現(xiàn)主要為關節(jié)疼痛和功能活動障礙。
1.2 方法:在X線電視監(jiān)視下常規(guī)消毒,鋪無菌巾,在患側對側股動脈穿刺,在短導絲引導下,將動脈鞘送入股動脈,撥出短導絲,將5-F型蛇型導管經(jīng)患側對側股動脈、髂總動脈、腹主動脈進入患側髂外動脈,調整導管進入旋股外側動脈和旋股內側動脈,用非離子型造影劑優(yōu)維顯20mL手推造影點片,確定股骨頭血供情況及病變部位,固定導管。分別在旋股外側動脈和旋股內側動脈處推注罌粟堿 25mg、尿激酶 25萬u、低分子右旋糖酐80mL、血栓通 0.15mg。術畢,拔出導管,局部加壓包扎,送回病房平臥。介入術后第2天開始輔助治療,每日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mL、血栓通 0.3mg及肝素鈉4500 u,連用5d。
2 結果
本組12例患者,術前關節(jié)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及活動功能障礙。介入術后隨訪1-6個月,F(xiàn)icatⅠ、Ⅱ期患者關節(jié)疼痛和活動功能障礙基本緩解,行走步態(tài)正常,活動范圍正常,F(xiàn)icatⅢ期患者關節(jié)疼痛有很大程度緩解,活動功能改善。12例患者均行CR檢查,5例行CT檢查,見骨小梁生成良好,壞死區(qū)明顯減少。
3 討論
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發(fā)病原因多種多樣,比較復雜。創(chuàng)傷可導致股骨頭壞死,如外力撞擊引起股骨頸骨折、髖關節(jié)脫位、髖關節(jié)扭挫傷等,創(chuàng)傷是造成股骨頭壞死的主要因素;藥物致股骨頭壞死,如因哮喘、風濕、類風濕、頸肩腰腿痛等疾患,而需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;酒精刺激導致股骨頭壞死,由于長期大量的飲酒而造成酒精在體內的蓄積,導致血脂增高和肝功能的損害,造成了血液粘稠度的增高,血流速度減緩,因而可使血管堵塞,造成骨壞死。雖然病因不同,但其共同的病理表現(xiàn)是股骨頭缺血,比較一致公認的理論是血液供應受阻。股骨頭的血液供應主要有閉孔動脈發(fā)出的圓韌帶動脈,旋股內側動脈及旋股外側動脈構成的旋股動脈環(huán)。介入治療是局部灌注擴血管藥及溶栓藥物,首先使供應股骨頭血管擴張,繼而溶解微栓子,使軟骨下區(qū)血管數(shù)目增多、口徑增粗,改善了股骨頭的供血情況,有利于壞死骨質吸收,新生骨形成,患者在短時間就能收到明顯的效果。通過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12例臨床分析,介入治療術后,再配合輔助治療,能使股骨頭壞死FicatⅠ、Ⅱ期患者癥狀緩解,甚至達到治愈效果。
放射治療(radiotherapy, RT)在腫瘤綜合治療中占據(jù)關鍵地位,...[詳細]
膽囊切除術(LC或OC)是普外科最基礎的手術之一,但看似常規(guī)的操作中隱藏著...[詳細]